台灣原始佛教會通大乘佛教網路論壇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官方頁官方頁  搜尋搜尋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本站遷單通啟

本站將遷單於以下網址:

http://obatw1.phpbb8.de/forum.php

登入
會員名稱:
登入密碼:
自動登入: 
:: 忘記密碼
搜尋
 
 

結果按:
 
Rechercher 進階搜尋
最新主題
» 籌組「台灣省原始佛教協會」草案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非尚在遊戲 2016-11-01, 20:42

» 著作權(四)網路篇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非尚在遊戲 2016-03-24, 12:10

» Albert Liou(摩訶男)在臉書參加3個社團?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anti-Mahanama 2014-09-12, 13:25

» Albert Liou(摩訶男)也在臉書活動?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anti-Mahanama 2014-09-12, 13:13

» 台灣摩訶男竟在優兔逼廣告它的法味書齋,我們應該協助它!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anti-Mahanama 2014-09-12, 13:08

» 轉貼--泰國高僧談靈異附體,被非人附體該如何處理?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anti-peacecila 2014-08-18, 22:37

» 泰國佛教新規定:禁止同性戀者出家當和尚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Non-IansTsai 2014-03-30, 23:44

» 轉貼:素雞、素魚、素排、素三層肉等等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anti-peacecila 2014-02-19, 22:15

» 終於發現某處仍有迎福寺公幹大乘的資料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由 Non-IansTsai 2014-02-11, 17:52

本站模組
首頁
FAQ 常見問題
文章主題
本站排行榜
私人訊息
我的帳戶
個人日記本
站內搜尋
討論區
問卷調查
聊天室
公告
1.只申請帳號卻不發言者請勿註冊否則將被封鎖帳號。

2.著作權法第62條規定:「....宗教上之公開演說、....,任何人得利用之。但專就特定人之演說或陳述,編輯成編輯著作者,應經著作財產權人之同意。」若特定人之演說或陳述尚未編輯成編輯著作者,且連該特定人根本並非所謂財產權人者,任何人得利用其著作。

 

 轉貼:五蘊與苦諦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非天仁
級別:版主
級別:版主



文章總數 : 32
注冊日期 : 2009-11-03
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
發表主題: 轉貼:五蘊與苦諦   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2010-03-12, 14:26

轉貼:五蘊與苦諦


作者:羅侯羅‧化普樂 ◎譯者:顧法嚴

  根據佛教哲學,世間並無永恆不變而與物質對立的精神,可以被視為「自我」、「靈魂」或「個我」者。「識」也不可以視之為與物質對立的精神。這一點必須特別強調,因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,以為「識」是一種「自我」或「靈魂」,在一人一生中為持續不變的實質。這種觀念,自最早的時候起直到如今,始終為人所固執不捨。

  佛的弟子中有一個叫做嗏帝的,聲稱世尊曾教他:「輪轉飄泊的,乃是同一不變的識。」佛問他,他所謂的識是指什麼?嗏帝給佛的是一個典型的答案:「它就是那個能夠表現、能夠感覺,而且能夠隨處承受一切善惡業報的東西。」世尊就訓誡他說:「你這愚蠢的人啊!你聽見過我對誰這樣說法呀?我沒有用種種方法解釋識蘊是由因緣和合而生,如無因緣和合則不能生起嗎?」接著佛就很詳細地為他解釋識蘊:「識是從使它生起的因緣得名。因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起的識,就叫做眼識;因耳根與聲塵相接而生起的識,就叫做耳識;因鼻根與香塵相接而生起的識,就叫做鼻識;因舌根與味塵相接而生起的識,就叫做味識;因身根與觸塵相接而生起的識,就叫做身識;因意根與法塵(意念與思想)相接而生起的識,就叫做意識。」

  接著,佛更進一步以譬喻作解釋:「火每從所燒的燃料得名,因木柴而燃燒的火叫做柴火,因稻草而燃燒的火叫做稻草火。所以,識也從使它生起的因緣得名。 」(註二十一 )

  大註疏家覺音在詳論這一點時,解釋道:「因木柴而燃燒的火,只在木材供應不斷時才燃燒。供應斷絕時,即就地熄減,因為造成燃燒的條件(因緣)改變了。但是火並不跳到木屑等上去,而變成木屑火等。同樣的,因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起的眼識,只生在眼根門頭;而且只在眼根、色塵、光與作意(注意)四緣俱備的時候才生起。一旦因緣消散,其識即時就地止息,因為條件改變了。但是這識卻並不跳到耳根等處去,而變成耳識等等 · · · · · ·。」(註二十二)佛曾經毫不含糊地宣稱識蘊是依色、受、想、行四蘊而生起,不能離此四者而獨存。他說:「識可以以色為方便、以色為對象、以色為給養而存在,並且為樂此不疲故,它可以生長、增進、發展。識也可以以受為方便 · · · · · · 而存在,以想為方便 · · · · · · 而存在;以行為方便、以行為對象、以行為給養而存在,並且為樂此不疲故,它可以生長、增進、發展。

  「如有人說:我可以顯示識的來、去、消逝、生起、成長、增進、發展,而與色、受、想、行無關,那他所說的東西根木就不存在。」(註二十三 )

  很簡單地說,這些就是五蘊。我們叫做「眾生」、「個人」或「我」的,只是為這五蘊的綜合體所取的一個方便的名字或標籤而已。這五蘊都是無常的、不停地變遷著的。「凡是無常的,即是苦。」這就是佛說:「簡單地說,五取蘊即是苦」的真實義蘊。從一剎那到相接的另一剎那,它們(五蘊綜合體的成份──譯者註)就不再相同。在這種關係裡,甲並不等於甲。它們是一股剎那生減之流。

  「梵志們啊!就好像一道山洪,源遠流長而波濤湍急,把一切都沖走。它沒有一刻一分一秒的停留,只是不斷地流、流、流。梵志們啊!人生就像這山洪一般。」(註二十四)

  佛這樣地告訴羅吒波羅:「世間遷流不息,無有恆常。」

  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,一件事物的消逝,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。其中,並沒有不變的實體。它們的幕後,並沒有可以叫做「永恆的自我(神我)」、「個性」或真正可以叫做「我」的東西。大家都會同意,無論是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或識蘊中任何一法,都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「我」。(註二十五)但是這五種精神與肉體的「蘊」,本來是相互依存的。在它們聯合活動的時候,就成為一架身心合一的機器(註二十六),因而產生了「我」的意念。但這是一個虛妄的意念,只是一種心所有法,也就是前文剛談到過的行蘊所攝的五十二種心所法之一的身見──薩迦耶見。

  這五蘊和合之身,通俗稱為「眾生」之物,就是「苦」的本身。在五蘊的幕後,再沒有其他的「眾生」和「我」在那裡承當這「苦」。就如覺音說的:

   「僅有苦難存在,卻找不到受苦者。事蹟是有的,卻找不到行事之人。」(註二十七)

 
  在活動的後面,並沒有不動的推動者,只有活動本身。所以,講「生命是活動的」這話是不對的。應當說生命就是活動本身。生命與活動並不是兩樣不同的東西。推言之,思想的幕後也沒有思想者。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。除掉了思想,就再找不到思想者。於此,我們不能不注意到,佛教的這一觀點,與笛卡兒的「我思故我在」是何其相反。

  現在可以提出「生命有沒有起源」的問題了。根據佛的教旨,生命之流的起源,是不可想像的。相信上帝創造生命的人,也許會對這答案感到詫異。但是,如果你問他:「什麼是上帝的起源?」他會毫不猶疑地答覆:「上帝沒有起源。」而且不會對他自己的答案感覺奇怪。佛說:「比丘們啊!這相續不斷的輪迴,沒有可見的終點。也不見有眾生受無明所矇蔽、被貪愛的極桔所羈絆、在生死中飄泊輪轉的開端。」(註二十八)談到生死相續的主因──無明的時候,佛說:「無明的起源不可見,不可假定在某一點之前沒有無明。」(註二十九)因此,也不可能說在某一個確定的起點之前,世間沒有生命。

  簡短地說,這就是苦的聖諦意義。明白了解這第一聖諦,是極為重要的。因為佛說:「凡是真正見到苦的,也必見到苦的生起,也必見到苦的止息,也必見到導致苦的止息之道。」(註三十)

  有些人以為這將使得佛教徒的生活憂鬱而悲哀」。這是錯誤的想像,其實絲毫不然。相反的,真正的佛教徒,是個最開心不過的人。他既無畏怖,也沒有煩愁。他永遠是寧靜安詳,不為災變所惱亂沮喪,因為他能如實洞見一切事物。佛從不抑鬱不樂。與他同時的人,將他描述為「經常微笑著。」在佛教的繪畫與塑像裡,佛的容顏,永遠是快樂、寧靜、滿足而慈悲的,決看不到有一絲受難或痛苦的痕跡。(註三十一)

註釋

二十一:見巴利文學會版《 中部經》 第一集第二五六頁起Mahatanhasamkhaya Sutta
    (譯者註: 約相當於漢譯《 中阿含》 二O 一口茶帝經。)
 
二十二:見巴利文學會版《 中部經》 覺音疏第二集第三 O 六至三 O 七頁。

二十三:見巴利文學會版《 雜部經》 第三集第五十八頁。

二十四:見一九二九年哥侖坡版《 增支部經》 第七OO 頁。佛稱此語乃他多生以前的
     一位師尊叫做阿邏伽的無欲仙人所說。尚憶西元前五世紀頃之希臘哲人
     赫拉克利脫氏Heraclitus 也曾創一切皆遷流不息之說。他的名言是:「你不可能
     兩次伸足入同一河流,因為新的水在不斷流向你處。」

二十五:無我的教義在第六章內再行詳論。

二十六:事實上,覺音曾將「生靈」比擬為一木製之機械。見巴利文學會版
    《 清淨道論》第五九四至五九五頁。

二十七:見巴利文學會版《 清淨這論》 第五一三頁。


二十八:見巴利文學會版《 雜部經》 第三集第一七八頁至一七九頁,及一四九至一五一
    頁。

二十九:見同版《 增支部經》 第五集第一一三頁。

三十:見同版《 雜部經》 第五集第四三七頁。事實上,佛說在任何人如見到四聖諦中任
    何一諦,即見餘諦。四聖諦是互相關連的。

三十一:犍陀羅國及中國之福建兩地,各有佛修苦行之像,形容枯槁,脅骨盡露。但此
     為佛得道前厲修苦行之像。佛得道後,即嚴斥此種修持為非法。  

節錄自《佛陀的啟示》● 慧炬出版社
http://www.towisdom.org.tw/06-su/20090219.asp
回頂端 向下
非天仁
級別:版主
級別:版主



文章總數 : 32
注冊日期 : 2009-11-03
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轉貼:五蘊與苦諦   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2010-03-12, 14:27

引言回復 :
如果你問他:「什麼是上帝的起源?」他會毫不猶疑地答覆:「上帝沒有起源。」而且不會對他自己的答案感覺奇怪。
因為不思維故~
回頂端 向下
非梵摩那
級別:新生
非梵摩那


男 文章總數 : 5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3

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轉貼:五蘊與苦諦   轉貼:五蘊與苦諦 Empty2010-03-15, 11:15

天仁法友:
彼輩不思維何者?
回頂端 向下
 
轉貼:五蘊與苦諦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台灣原始佛教會通大乘佛教網路論壇 :: 公共園地 :: 原始佛法討論區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