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bv4pr (BBCALL)
時間: 2005年 8月17日 12:16:57 星期三
沒有深入修多羅便沒有辦法獲得「正定是成果」這般的重點與結論。
許多人把正定看成是四禪定,但事實上並非如此。《雜阿含七八四經
》:
「何等為正定。謂住心不亂.堅固.攝持.寂止.三昧.一心。」
這句話乍看之下以為正定就是住心不亂與三昧及一心,於是,世人便
把正定與四禪劃上等號了,世尊這句話確實是說明了正定的定義,並
且是那麼強而有力,但是,就是這樣嗎?不同意此句話的說明,而認
為《雜阿含》有誤導的問題是怎麼一回事呢?持此見解的人是在騙人
嗎?又或是正定等同四禪是結論嗎?於此,這裡必須要作個說明了。
請看《雜阿含七八五經》:
「何等為正定?正定有二種:有正定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轉向善趣,
有正定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定
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轉向善趣?若心住不亂不動,攝受寂止、三昧、
一心,是名正定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轉向善趣。何等為正定是聖、出
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?謂聖弟子,苦、苦思惟,集
……,滅……,道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心法,住不亂不散,攝受
寂止、三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
轉向苦邊。」
看到了世尊進一步的說明,可以發現《雜阿含》並沒有誤導的問題,
再來,持正定等同四禪的觀點,事實上是世間的,是有漏的、有取的
,雖然,此種說法並不太算錯誤,但卻有不知正定的聖道支性之過失
。真正的正定是要與四聖諦相應,它並不拘泥於所謂的四禪八定,因
為,這個「正定」,世尊所要表達的,並不是單單表示一種禪定的技
巧〈三昧、一心〉,而是還要能轉向苦邊的力量,這種力量並不是僅
限於「定」的力量,而是如《中阿含法樂比丘尼經》所說:
「正念.正定.此二道支聖定聚所攝」
這句話的內涵,無著在讀修多羅的道相應時,便也發現了而於《瑜伽
師地論》中說:
「正念正定。定蘊所攝。」
在正法律中,正定與正念是密不可分的,沒有正念則不可能有正定,
由正念所生的正定才是賢聖弟子如是的正定,是能頓盡婬.怒.癡而
能趣智.趣覺.趣涅槃的,因此,這兩者的合稱才是為三學中的定學
。
不過,俱有了這般的看法,還是沒有完全瞭解「正定」,出世間八正
道中,最終要完成的是聖正定,此聖正定是必須要具備與學習七支正
道而升起的,具備了前七支正道的定,則在正法律中便稱之為「聖正
定」,哪七支正道呢?即正見.正志.正語.正業.正命.正方便及
正念,換句話說,「聖正定」便是八正道,亦即是苦滅聖諦。假使,
七支正道並未完成,則正定便分成世、俗與聖、出世間,有漏、有取
與無漏、不取,這有什麼差別呢?若心住不亂、不動、攝受、寂止、
三昧、一心,是名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之定,而一般人在
此當下,即見到所謂的生滅已滅之恆常法相,或是其他所引之法相而
誤認這就是涅槃了。若聖弟子能於此處再精進邁前,苦苦思惟,集、
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,而不亂、不散、攝受、寂止、
三昧、一心,則此時,是可稱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
苦,轉向苦邊,這個差別正是它道與正法律的差別處。
正定,並不一定要與四禪那有關的,譬如,慧解脫聖者便是依據八正
道深義所完成的梵行,他們並不一定需要世間四禪那的完成〈但要有
具備聖正定〉,因為,如前所說,佛法中真正的聖定,指的八正道圓
滿完成時,而獲得摧毀無明的定力。我們可以在《中阿含雙品聖道經
》中看到說明:
「爾時。世尊告諸比丘。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。離愁慼啼哭。滅憂苦
懊惱。便得如法。謂聖正定。有習.有助。亦復有具而有七支。於聖
正定說習.說助。亦復說具。云何為七。正見.正志.正語.正業.
正命.正方便.正念。若有以此七支習.助.具。善趣向心得一者。
是謂聖正定。有習.有助。亦復有具。所以者何。正見生正志。正志
生正語。正語生正業。正業生正命。正命生正方便。正方便生正念。
正念生正定。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。頓盡婬.怒.癡。賢聖弟子如是
正心解脫。頓知生已盡。梵行已立。所作已辦。不更受有。知如真。
彼中正見最在其前。」
這段的說明,可以清楚的知道「聖正定」的內涵,也可以知道如果前
七正道的基礎不穩固,便不堪為正定,明白了這個道理,將會赫然發
現《雜阿含》的一些小地方,其用語是如此的重要,但以往卻沒有注
意到,茲舉例如下,《雜阿含七五0經》:
「正定起已,聖弟子得正解脫貪、恚、癡;貪、恚、癡解脫已,是聖
弟子得正智見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正定位於八正道的最後一項,正定的完成,意味著八正道的完成,更
是在表示無學的達成,正定,它並不是只有禪那的膚淺,而是聖道最
難完成的句點。